close

我的國小初中時代唸的是所謂的名校, 班上同學的智商真的不是普通的棒.  近來看到同學曲家瑞的報導, 也開始在電視上看到她的曝光.  高興同學們的成就之餘, 對於以個人風格闖出名號的曲同學更是佩服.  正巧最近她的新書發表, 找到一篇她接受專訪的文章, 挺能將她的特質表達出來.  恭喜她~~~

 


曲家瑞~風格是一種競爭力

採訪完實踐大學時尚媒體研究所所長曲家瑞之後,我突然覺得,如果我到了四十二歲,能像曲家瑞現在這樣,是一件很棒的事。



就外在而言,四十二歲的她真像個二十四歲的大學女生。及腰的長髮又細又直,還有令人羨慕的瘦瘦的手臂,穿一身粉紅色卻一點不讓人覺得噁心,這對四十二歲的熟女可不容易。



但如果以為曲家瑞是飄逸夢幻型的人物,那就大錯特錯。她講話又快又急,嗓門大,「聲如洪鐘」很少用來形容女性,但形容她卻很貼切。腳上永遠是converse布鞋,走路也是又快又急,在學校還會被教官喝止:「這位同學妳不要邊走邊吃!」



雖然形象不太柔美,但曲家瑞散發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讓她在這幾年很受矚目,畢竟現在是講究「風格」的年代。她把許多傳統中既定印象的事徹底顛覆,灌注個人風格而呈現新的面貌。



學生絕大多數很喜歡她(除了上課遲到這件事很難被原諒),不只因為她有一種可親的特質,講笑話讓人噴飯,也因為曲老師會帶他們做許多新鮮的事,譬如彩繪故宮、環島旅行觀察檳榔西施、到lounge bar觀察人和影像,還有帶他們實際參與一連串愈來愈有趣的藝文策展活動。



誠品書店「理想的書房」、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的多元色彩」,一直到剛落幕的台灣國際動畫影展……,這幾年曲家瑞把策展做成一件時髦的事。她把傳統中嚴肅的展覽,加入了流行的元素,讓非藝文份子也能發掘樂趣;她也把「大學教師」這個「仰之彌高」的工作,做得貼近學生、時髦有趣。



她的「有趣」還包括蒐集公仔。



到曲家瑞的工作室採訪,長達四公尺的牆上佈滿上萬個娃娃,那種「幾萬隻眼睛盯著妳看」的震撼力有點可怕。這兩年公仔熱突然發燒,這上萬個娃娃裝成十八大箱,跟著曲家瑞遠渡重洋,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回來休息沒多久,又要啟程往韓國釜山雙年展。曲家瑞從小在破爛堆、跳蚤市場收集的娃娃,又讓她晉身為「公仔達人」,這點她自己也莫名其妙。



**風格是一種競爭力


希望四十二歲時能像她這樣,說穿了,無非是「風格」二字。

當妳在腦海中浮現「曲家瑞」三個字時,不會是一個模糊、平庸的印象,鮮明的特色會立刻蹦出來:有趣、走在潮流尖端、能量充沛----很明顯,她是一個風格強烈的人。




而當下的職場環境,「風格」重不重要?絕對太重要了。風格幾乎變成一種競爭力了。



兩個功能、品質相仿的產品,顧客會買哪個?有設計風格的絕對會出線。兩個能力、實力相仿的同儕,誰比較容易受到矚目?有個人風格的自然會吸引較多目光。



就像報導企業,有些企業寫完就忘了,因為沒特色,有的偏偏讓你忘也忘不了,願意投注更多心力觀察它們,這也是奇美(東方老莊哲學的管理風格)、華碩(永遠跟你強調品質堅若磐石)、鴻海(鐵血紀律的軍事化管理)報導不斷的原因之一。通常是領導者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從上而下灌注企業,讓企業非常與眾不同。而奇妙的是,具有強烈風格的企業,多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



請曲家瑞談風格,除了因為她的工作是教出台灣未來的設計師,風格是必要的信仰,更因為她自己,有著形塑個人風格最基本的條件----「做自己」的強烈慾望。



曲家瑞若是幫人家簽名,一定會在旁邊寫上:做自己。課堂上,她最常提醒學生的也是:做自己。



「做自己」難道很困難嗎?



對有些人很容易,對有些人則很難。難在找不到自己,難在找到了又輕易地失去自己。



曲家瑞自己一直到三十三歲,才有機會「做自己」。



**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


她成長在一個十分富裕的家庭,父親是經營水產漁業起家的殷實商人,但是非常傳統,是那種會坐在客廳給兒女「等門」的權威父親。曲家瑞交了日本男朋友,爸爸叫她跪在祖母遺照前,發誓永遠不再見男友。曲家瑞說完往事哈哈大笑,不過後來她真的沒見他。

富裕但傳統的家庭,給曲家瑞沈重的框框,她在這個框框下「自己」不見了。父母希望兒女優秀聽話,功課很爛的曲家瑞沒辦法像公主般的姊姊討人喜歡。和爸媽出去,爸爸希望她不要講話,「否則人家會覺得妳很笨。」她覺得自己隱形起來最好。






曲家瑞念台北典型的貴族學校,但在學校裡,功課不好是不被列在名冊上的,意思是「妳不算是個人」。雖然班上都知道她很會畫畫,但當她被選為美術股長時,老師說功課爛的人不能當幹部,讓她頓時又覺得自己消失了。



現在學生會「分析」她:曲老師講話、笑,都很大聲,是因為自信不夠;曲老師蒐集娃娃,是因為她很孤單……。曲家瑞覺得學生的分析其實很正確,她滿屋子的娃娃是一種潛意識的交換,想換回她的童年。



一直到「在台灣混不下去」、被送去美國唸書以後,曲家瑞才一步步找回自己。她被幾個好老師從迷途中「撿」回來,肯定她的畫畫才能,心裡自卑的陰影慢慢被擦去,一點一滴重拾信心。



她第一次被素描老師稱讚時,害羞地連頭都抬不起來,連說「no no no」,第二次、第三次被稱讚,也是同樣反應,這下子連老師都生氣了。這時曲家瑞才知道,老師是真心在肯定她。她覺得終於有人願意看看她。



這也是她現在做老師時,最常給自己的提醒:給學生一個光亮的機會,心裡的受傷、叛逆與沒有自信,或許就在這個過程中釋放了。特別是對於資質中等的學生,推他們一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她的同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說,最喜歡偷偷看曲家瑞上課,甚至感動到想拍下來。比如一般素描課是畫石膏像,曲家瑞卻打破傳統,讓學生練習畫人體模特兒,學生突然要進入這種很具挑戰性的情境,需要靠老師有技巧的引導。



曲家瑞整場遊走,到一個個學生畫前提醒,一圈又一圈地走,幾個小時下來,一般老師早已筋疲力竭,但曲家瑞接著在教室前面坐下來,開始把一個一個同學的畫帶上台,拍照、存檔、講解。「當過老師就知道,這要有多大的熱情才能做到,那是投入了無比的能量,」安郁茜用「尊敬」來形容看曲家瑞上課的感覺。



**真正的風格要經得起起起落落


回台灣教書後,曲家瑞觀察社會,發現大部分人都沒有自己的個性(因為家庭、學校一不小心就讓人失去自己),沒有自己的品牌、品味,每個人都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太受市場、潮流左右,而這是個人風格形成最大的障礙。




個人風格的形成很抽象,但若是用繪畫風格的形成來比喻,就有清楚的脈絡可循。



曲家瑞舉例,她曾經畫了一幅自認畫風獨創的畫,但是老師要她去圖書館查,原來,一九六幾年就有人就畫出這種畫風了。她很受打擊,立刻想放棄這種風格,但老師鼓勵她不要排斥,反而要再進入更深層,找出畫風形成的那個過程,後來,她真的從原來的畫風當中,再創造出自己的畫風。



個人風格的創造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妳覺得自己開始形成某種獨特氣質、價值觀時,可能最原始是出自於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模仿(因為喜歡才會模仿),模仿不見得是壞事,不必抗拒,但要再深入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經過時間沈澱,這個個風格就可能形成。



風格形成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很容易受到潮流影響就改變。譬如開始有點A風格的樣子,市場卻流行起B風格,自己就亂了方寸。



「所以真正的風格是要經得起起起落落,不盲從市場,不被流行擊敗信心,也不是別人批評就改變,」曲家瑞說。



投射在工作上也是相同原理,若一味的追逐流行,違背心中真正的信仰(比如哪個工作看起來熱門就趕緊跳進去),到頭來就是庸庸碌碌,什麼也不是。



**到五十歲都還有新的可能性


風格形成後,也不是永遠就不變了。畢卡索到晚年走向和年輕時代完全不同的抽象畫風,因為發現寫實的畫法,再也不能滿足他內心的慾望。




曲家瑞也在繼續發現自己。



她最喜歡畫自畫像,各種類型的自畫像:戴個書呆子大眼鏡的、穿上戲服的、假扮成男人的…,甚至還有裸體自畫像。



她說畫自畫像就是想不斷發現自己,畫來畫去總有新的發現。「這樣每天活著才覺得興奮。都知道了還有什麼樂趣?」曲家瑞說。



這點她受爸爸的影響很深,父親雖然傳統,卻是個樂觀的老人。曲爸爸今年八十二歲了,認為自己是到五十歲才開始人生的高峰。六十歲時突然決定才戒煙,因為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有好的身體。



曲家瑞也認為,即使自己到了五十歲,都還有新的可能。



三十三歲時她回到台灣,「開始做自己」,把自己的風格發揮在教書上、參與藝文活動上。



很多事情找上她,她想,好啊,讓我試試吧,完全OPEN。因此每天很忙很忙,但成就感戰勝時間的壓迫感。很多事情其實不算在她的研究領域內,她跌跌撞撞卻也想放膽一試。



譬如她接下台灣國際動畫影展,除了策展,還要募款,一下就要募五百萬。「我在學校是最大的所長,去外面變成最鱉的要錢的,」曲家瑞依舊笑得很大聲。



策展不但要發揮創意,同時需要處理很多瑣碎的細節,但是給曲家瑞的報酬卻很少。媽媽還笑她,妳怎麼不募一點錢給自己?



然而她卻逆向思考,「主辦單位偷笑說,『曲家瑞很便宜』,還以為自己賺到了;我才在偷笑,一個一兩千萬資金的展給我玩,我才是賺到了!」



無厘頭的思考方式,讓曲家瑞活得像個年輕人。到了四十二歲,她還是覺得自己有很多新的可能性,希望不斷讓自己的可能性爆發出來。



這位風格鮮明的老師,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好聰明、反應好快,但不知道為什麼,似乎太早熟了,覺得自己看過很多東西,很多事情一下子就放棄了,沒興趣了。



「只有我,還在過青春期,」曲家瑞聲如洪鐘,說完又哈哈大笑。她上萬個公仔大軍陪著她,剎時間還真有種青春無敵的氣勢。(原文刊於ELLE雜誌十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ko01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