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推薦一本好書,湯瑪士培恩博士所寫的【佛陀的幸福課】。

書的封面開宗明義就說了,幸福,就在當下!那是一股深藏內心,溫暖又愉悅的滿足感,這種能量不需外求就能自我獲得!如同佛教所說的,擁有幸福的方法就是去感受幸福。所以努力地培養自己的力量與熱情,不要過度地專注在我們的弱點、問題與煩心的事情。生命如此珍貴,應以祈願的心來感受。若是可以讓我們的智慧、正念、慈悲、利他、與覺醒生命的關鍵,那麼我們便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是故專注是教育的根本,透過不斷的練習讓自己不論是在相對現實與終極現實的境界之中都能達到幸運的目的。

多年前也有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就名為【活在當下 Real Moment】。同樣都是勸告世人不要去追逐太遙不可及的未來,而身心俱疲,應該放眼現在,珍惜每分每秒的當下。

只是知易行難,看的當下總覺得自己都心領神會,但一旦踏入現實生活,每天被鎖事煩惱、生活被糾葛的人所挑戰,就一切化為泡影,回到自己的Default Mode。所以,總要時時刻刻把自己拉回中線,學習每天給自己一點靜思的時間去整理思緒。修行是懂的順應自己的本性,不是與之對抗。

我們常會在浩瀚的宇宙中感覺孤立、孤獨,所以才會苦痛地掙扎,使勁地想奪取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必須回到自己,解脫自己,整理自己,當我們可以了解"無我"的涵義時,我們便可以踏出"我"的牢籠。如果無法放下"我執",在工作中,身邊所有的人都會成為競爭者或潛在對手。即使是與家人或朋友相處,我們也只會企圖控制他們或從他們身上謀取自己所需。試問,世界上有沒有哪一件事情是你真真實實可以一輩子擁有並產生感情,不帶來焦慮、悲傷或絕望,也不讓你感到精疲力竭?

當我們能從我的觀念解脫,就能懂的不去執著。當我們不再執著與掙扎,痛苦就會停止。我們也開始可以懂得欣賞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好事,就如同我們為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開心一樣。我們也會學會如何活在當下,用平靜的心情面對困難。我們害怕放下自己擁有,因為我們以為"放下"會讓我們不快樂,然而,事實卻是相反。能放下的越多,我們就越是快樂。因此,停止對"我"的執著就是停止自身痛苦的第一步。

再來,當我們不再用歸屬或識別來定義事物,自由與喜樂才隨之而來。萬事萬物都是這宇宙不停輪轉的生命能量罷了,所以沒有什麼是可以完全一手掌握而不會離去,正所謂的萬物皆無常。

往往我們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而嘗試不斷用做事情或是賺錢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但是這往往使我們陷入自大的圈套,不斷地渴求也不斷地追求就是一個惡性循環。這樣的行為會讓我們過度專注在所缺乏的事物上,而不是幫助我門對於當下擁有的一切美好事物感到滿足與快樂。能夠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保持一個平衡是很重要,時時洞察這個起念是不是真的幫助我,還是刺激了更多的渴求。試著調整自己,讓感恩的心情多於渴求的心情,小心不要讓追求物質的行徑成為失望與渴求的來源。

許多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試圖不去想、試著迴避自己的某種心理狀態而產生的。試圖迴避令人不愉快的念頭與感覺,只會扭曲我們的生活與意識。逃避就可以讓焦慮減低嗎? 事實剛好相反,逃避後狀況會更加嚴重,因此如何與意識相互合作,真心願意讓自己接受那些不舒服的心念與感覺,並且真心認為這些想法存在是沒有問題的。當某種程度的接受改變,學習與焦慮共處,才能學習用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不愉快的想法,持續拓展我們的生活。當我們越是用正念來體驗自己的悲傷、擔憂與憤怒,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愈來愈容易照料。

面對困難情緒時不要再浪費時間自我指責,而是盡可能把握機會喚起內心的安詳,慈悲對待自己。如果感受到恨意與憤怒,那麼解藥就是愛與同情。表達脆弱情緒的能力是建立親密關係很關鍵的要素。真正的幸福來自我們發自內在的慈悲。

慈 - 意圖他人擁有快樂與快樂的因。慈的修鍊能消弭憤怒。

悲 - 意圖讓他人可以從痛苦中解脫,並且遠離苦痛的因。悲的修鍊可以消弭悲傷與焦慮。

喜 - 擁有因好事發生而喜樂的能力,無論這好事發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都不會有差別心。喜的修鍊是終結悲傷。

捨 - 內心的平衡,一種放手的能力。捨的修鍊能消弭我們的憎恨、厭惡與執著。

將要求別人的念頭轉回來放在自己身上。學習真實愛自己,而不是依賴別人的肯定。愛自己就是注意自己、用心去意識感覺與體驗,而不是只去感受你想要的感覺,或假設自己該有什麼感覺。愛自己就是真真實實體驗你自己的感覺。愛人是當他人有不同的意見時,我們能培養處之泰然的態度。因為他人也和自己一樣,是不停流動的能量,而不是靜態不變的物體。因此,透過自己持續地觀察,我們能夠支持他人正向的改變與成長,而不是因為他人的過去行徑就先入為主地認定他們現在的行為。真愛的本質是擁有深入並慈悲地了解他人的意圖。

我們要善用溝通,言語要具備真實性與慈悲心,也要避免去傳播流言蜚語,造成他人分歧。了解一個人並不容易,了解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一種堅定的意願。了解是當我們不了解時仍願意敞開心胸,持續不斷地思索他人意識花園裡的種子,直到我們了解。當我們認為自己了解了以後,仍持續保持開放的心,思量對方,期待能更深入了解,而不是僅僅停在我們所能了解的那個層次。困難的是我們自身的欲望與恐懼讓我們用一種扭曲的眼光看待他人,當我們用這種眼光看待他人,即使遇見一個完美的佛,我們也會因受自己過去的經驗與對人的期待所矇蔽,因此錯失看見佛的機會。

痛苦經驗教導我們對他人保有同理心與關懷。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懂的同理,小孩子的缺乏同理心是他們缺乏人生經驗。唯有當你自己也經歷了被排擠的感受,才能知道那是種多麼令人難過的事情。當你有了這樣的經驗,你便能了解被拒絕與陷入絕境是什麼感覺,也才能開啟同理心。所有的困難都是讓我們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慈悲的人,更有能力去了解與同情他人的人。如果從未有過這些磨難,關懷與了解的能力就無法深植心中,並從實際生活中體現出來。真實的幸福就藏在我們的苦痛之中,唯有找到解決苦痛的方法與每個當下的覺悟,才能尋到自己的幸福。

當煩惱升起時溫柔地提醒自己,放下它,讓它順其自然。不要對抗、不要掙扎、或是急著讓它消失。煩惱的本質原本就是你意識中變動不息的力量。當我們不再執著於煩惱,當我們放下煩惱假扮的真實面貌,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當下發生在自己身上與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讓自己回歸寂靜,安詳地處在當下。當我們能正念與慈悲對待所有事物,我們更會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懂的世事皆是無常的,就不會把這樣的相伴視為理所當然。

最終,我們要面臨的就是死亡課題。死亡其實就是一種能量轉化,一個歷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應該是自在且無懼的。

所以當我們擁有幸福感,即使當下是困難的,我們也能提高處於困難當下的能力,用以療癒我們的悲傷、轉化我們的痛苦。我們也能明白解決困難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現在才出現,只是過去我們一直沒有看見。不僅如此,當我們幸福時,我們的存在也將變的對他人更有幫助。學習處於當下,享受身邊的美妙事物,我們就可以感到幸福,一切就是無此簡單且直接。

僅將我從此書中體驗到的摘錄出來,願我的朋友們也都幸福。幸福不是他人給的,而是自發的一種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ko01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