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的大型企業在經營管理上除了穫利是必要性之外,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環也同樣重要,常被用來檢驗一個企業是否具有長遠經營及價值觀的標準。只不過一遇上這次海嘯型的全球不景氣,歐美企業也抵擋不住而紛紛進行裁員等措施,過去的一些道德良心在此時就要歷經一次非常大的挑戰了。
在台灣,或許是島嶼國家淺盤型經濟類型影響,企業一來年資較短,二來通常也認為只要為股東、為自己賺到錢,員工滿意工作環境就是企業最大的追求理想。社會責任這一環體悟少的多,即使有也總是講的多於實際付出的。
今天中午和一位朋友吃飯聊天時,她說道自己的公司(日間日商)在年初就發了一篇給全球社員的信,信中提到,今年會是一個艱苦的年,但是公司已經決定在今年不會裁員,希望大家能在自己崗位上好好為公司努力,不要受外界風雨飄搖的影響而喪失意志和戰鬥力。
這讓我想起昨天正好看到一篇提到SONY的新聞(內容如下),同樣也是這樣的說法。雖然過去我不是很喜歡日商的環境,但是處於危機之下,還能心存社會責任,這點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高度理想,還是要給他一個大大的讚美和鼓勵的。
【Sony新聞稿】
在金融風暴下,企業獲利大減,Sony集團資深副總裁原直史今表示,企業責任已被視為企業「商業模式 (business)」的一環,因為企業要能繼續創造獲利,才能談社會公益,他認為雖然預算明顯被刪減,但只要預算不是0,就要持續做,在這時期最重要的反而是「智慧」,如何用有限預算發揮最大功效的智慧。
---------------------------------------------------------------------------------------------
說到這讓我想起10幾年前在日本生活那段時間,印象中對於Hitachi的廣告一直記憶深刻,因為每看到Hitachi的廣告常不是在特別推銷某種產品,而是整個廣告的畫面一直都是大自然連續鏡頭帶下去,結尾就是說Hitachi是綠色大地的好朋友之類的。非常清新,記憶點也深。
再回來反觀台灣企業,我常對於他們的想法與做法感到相當不解。或許因為整體的經營理念差距太大,也或許是由貿易背景起身,對於國際情勢的反應雖然快速,但總將這快速在瞬間便轉嫁給了員工。所以,不安定這個因子不僅是台灣社會所獨有的特色,放諸企業經營也是同樣的效果吧。因此即使業績根本沒衰退的公司也開始進行大幅人事重組,好的提供優退方案,不好的則直接想辦法逼人走路。試想當企業的人事政策變動時,無論是裁員或無薪假,都會讓員工有強烈的不確定感。這樣一來員工對企業的信心也會動搖,原本想好好做事的都無心做事。所以,這樣真的就是對的嗎?當然我不是企業經營者,但是用同理心在想的話,人的心理是非常微妙的,常常僅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決定就會影響到非常廣的層面。而若是因為互相的傾軋而造成員工工作心態的轉變,這對企業本身來看也不是一個好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雙輸的局吧。您覺得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