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不同的學習管道一直接觸到『色彩』。

沒深思過色彩這問題前,只覺得那是關係到身上衣服怎麼配,怎麼穿的基本要素。但是,當在學習油畫和彩油之後,色彩變成了活生生的道具,或也可以說是一種玩具,豐富了自己的視覺和感受。現在眼中所看到的顏色已不僅僅是色彩而已,它還是撫慰心靈的一種養份,讓我隨時可以透過顏色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

不過,除了一些飄渺的形容詞之外,我還是
花了一點時間整理一下在網站上查到有關色彩的演進與定義。也是為自己解個惑吧。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色彩必須要有光線輔助才可以呈現出來的。意即色彩是經由光線刺激眼睛所產生的視覺現象。像是光照射在物體上,物體吸收了某些光、反射了其餘的光,再透過視覺器官傳到大腦,由大腦感覺色彩。所以沒有光線當然就沒有色彩了。

若論色彩的運用,那更是可以追溯到20萬年前。有記載的歷史,希臘人是最早將色彩問題提出來做討論的。

希臘的四原色論將火(白)、水(黑)、空氣(紅)、土(綠或黃)認定為色彩基本的四元素。這些水火風土的概念甚至於影響後世,可見希臘人有多聰明啊!

而真正對色彩學提出科學性的見解,應是1666年牛頓經由三稜鏡得知了光譜,才邁入色彩科學的新紀元。

eye-1.gif 

參考按這裡

而再依歷史先後出現的色彩特性來看,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的。

一、史前色彩

早期色彩,多為就地取捨自大自然形成的東西,如土、岩、獸脂、植汁、骨粉、金屬等。故有地方性。特徵是以簡單為主,單彩外加黑線為最常表現的手法。

二、上古時期色彩

埃及人喜歡用紅土塗於膚,稱自己為紅色民族,色彩運用以暖色調為主,赤褐的紅色使用最廣,另有藍、綠、金色之使用象徵尊貴。這些顏色都可在埃及的金字塔等古物當中看到。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用色喜高彩度、鮮明、對比強烈的用色方式,大片白色、黃色、青色的使用。

希臘石砌建築發達,而使用裝飾神殿的顏色有白、黃、紅、藍、黑,明度、彩度的對比極高。在歷史上,希臘是最先將色彩問題題出討論的。

羅馬人承繼了希臘文化,將色彩的運用更見規模、複雜而豐富細膩。

三、歐洲中世紀色彩

早期基督教時代用色以青、青灰為主調,是沉靜、神秘的色調。

中世紀後期基督教,以金色的使用代表高貴崇敬的象徵,漸成為神龕及高貴紋飾的用色表現。

拜占庭風格初期多採明快之色調,受基督教之影響轉而低沉,此時以各種顏色拼貼的馬賽克(Mosaic)用法最多。

哥德時期的彩繪玻璃,在用色技巧上更為發達而鮮明、大膽,但就整個中世紀而言,形狀的表現是比色彩更為人們重視。

四、近代色彩

自1666年英國牛頓由三稜鏡得知了光譜,色彩學理論的發展得以長足進步。

巴洛克時期用色強烈而大膽,慣用黑、紅、黃、藍強烈對比之配色技巧。

洛可可時期用色趨淡、典雅,使用中間色之配色法,以求得淡雅之風格。

新古典主義時期用色之色調明亮,喜用金色表現,相較之,是北歐所強調的民族性、地方性色彩,漸而形成的浪漫主義色調。

十九世紀印象派利用小色塊造成視覺混色的繪畫技法,乃近代色彩應用的先驅。

而以上的色彩特性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化與藝術性,深深影響到現在的我們囉。

而若以技術性角度來看,則色彩是由三種屬性所構成。這屬性在畫油畫時就非常重要。若無法了解這屬性原理,在調油墨時一定調不出想要的顏色,作畫時就表達不出明暗遠近的。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或是區別色彩的名稱或色彩的種類,像是樹葉是綠色的這種定律即是。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光度的高低,原則上越接近白色明度是越高,越接近黑色則明度越低。

彩度:色彩的強弱,亦可說是色的飽和度 (saturation)。當純色與黑、灰、白或其他顏色混合以後,彩度就會降低。黃色的彩度最高,其次是橙、紅、青、紫、綠。

而若以實際的色彩來看則有三原色。在光線上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這和照相機較有關囉)。但在油彩上則是紅、黃、藍三色(這就和印刷及畫畫較有關囉)。稍有不同的。
colourspeaks_05.gif
若以心理學、占卜角度,則目前有英國的Aura-Soma彩油是以色彩為主體開發的。純粹利用人的視覺感觀,去感受顏色、選擇顏色。再針對選擇的顏色彩油進行自身的療癒。這部份內容之前已有專文介紹,就請參考以下連結。 

彩油I    彩油II   彩油I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ko01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